时过境迁,唯传道之师不变
张行健/高一年级
“‘圣人之所以为圣’这句里的‘之’,有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解释一下?”——2017年的整天,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沙沙”地留下背负着古人智慧与他的汗水的白色字迹。我咬着笔,不由自主地望着窗外——在这样一个被钢铁所吞噬的时代,窗外的一切都泛着金属那不自然的银白。奔驰的汽车,矗立的高楼……真不知科技的发展会把我们带到怎样的未来。“iPhone8出来了!我要赶在第一拨去买一个!”同桌好似看着黑板,小声说道。
不免苦笑,若是我们现在正学的《师说》的作者韩愈看到此时此景,怕是心中早已五味杂陈了——现在的我们已推动了太多太多……如今较受人敬重的还是不是授人以渔的老师?学校这一隅净土,只怕在不久的将来亦会在人们心中消逝吧……
困,好困……眼睛不由自主地闭上,只剩一片黑暗,唯觉时光在一片漆黑的虚无中飞逝,好似已不知时间几何……
“醒来了?身体还好吗?”一个空灵的声音问道。缓缓睁眼,一抹光刺入眼眶,我一边急忙用手挡在眼前一边回答:“没事,只不过睡太久了,眼睛没适应。”还是先前那个声音,是一个年轻男子,“光线,散开!进入黄昏时间!”在我耳畔他对着自己的头顶上方轻声命令道。那刺眼的光,就、就这么没了……不对,只不过是我们身边那几平方米的地方进入了黄昏,别的地方,犹是被午后的阳光所直照。“这……”我惊讶地望着身前的男子——短发,一身黑色正装,白洋银微瘦的脸上泛着儒雅的笑容。
“请问您是……”“啊,我是这里的老师,现在是7年,较近常有你们那个时代的人一直沉睡至今,只不过,你是睡的较久的一个。”环顾四周,记忆中天空的灰白已然被碧蓝所抹去,身旁的楼已经不是我所见过的银,而是一尘不染的洁白,楼顶也早已不是仿佛要入天般的矗立,而是犹如一个个蛋壳般充满柔的美。我的眼眸中突然出现了一抹惊慌,随后又变成了愕然——一位天使般的少女端着一杯清水缓缓向我走来,关切而温柔地在我耳畔低语道“您醒了,要来点水吗?只不过,要慢慢喝,要不,您适应不了的。”我怔怔地点点头,“好甜……”这是我心中的想法。道谢之后,将水送回了她的手中,不经意碰到了她的手,好凉……“觉得凉么?因为是机器人啊,看,这不都是?”端水少女的话让我猛然一惊,果然,身旁真的有无数耀眼的少男少女,她不过是众多星星中的一颗罢了。“您……”我转过头对着那位老师,但又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明明心里早已有答案的——我曾在2017年的课堂上都怀疑师者的被敬重,这些机器人时代的机器老师,我又何必问他们太多呢?
“好了,要上课了,你要不要体验一下这个时代的课?”“嗯。”我跟着他走入一个白色的建筑,只见他将手轻轻按在墙上,场景一变,我们便进入了教室,望着惊讶的我,他笑道:“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掌握了改变时间的技术,换言之,我们可以穿行在无数个平等宇宙,每个宇宙都有无数条世界线组成,我们所处的是第19170号世界线,这样,宇宙中就有无数个我,每个我负责一个学生,学生便能在不同世界线一对一地学习了。”他轻轻拍了下我的头,“这些白色的建筑就是时光机,人们通过它进入不同的世界线,这样就解决了人口过多的问题,好了,开始上课了。”
眼前,一片星海浮现,而瞬间飞逝于脑后,较终,眼前出现了一位古人,执笔在写着什么。“他,就是韩愈,我们现在在唐朝,放心,他不会看到我们,否则历史将改写,未来也不知会如何了。”他带着我面对昌黎先生席地而坐,果然,对方没有发现我们,依然在凝神书写着。“看,‘吾师道也’的‘师’,在这里就不能按名词讲,而要当作‘学习’……”伴着他的声音,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昌黎先生经历的场景——围在一起的士大夫讥笑着认人为师的人,爱子的父亲为儿子挑选教他认字的老师、自己却耻于拜传道授业者为师……
这就是韩愈所经历的时代,这就是他心里对学风日下的不甘……我懂了,我明白了他写下《师说》的想法与心情,明白了他的愿望。“好了,走吧”我们直起身,深深鞠躬,再鞠躬……
回到教室,老师背着身子,用颤抖的声音说“好了,下课吧。”他……哭了,我看见泪珠从他脸颊滚落,这眼泪,绝不是仿真产品!我不由得带着惊讶的语气问道:“老师,您是?”“对,你猜对了,我不是机器人,这个时代用人做的工作就是老师,因为,机器人再智能也无法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地传授,因为,只有我们才会通过血脉去体会去感悟去传承啊!我知道世界线的轨迹,你还会回到2017,回去以后,请替我和你们的老师说,谢谢他们作为师者的坚守,中华文化不变,中华血脉不变,中华师道不变……”
这声音怎么如来时般,越来越空灵……“所以我们要读懂韩愈写《师说》的背景……”这是2017的课堂?“我觉得用iPhone8的新特写模式给咱语文老师现在的样子拍个照,肯定很美!”还是同桌的声音。我对同桌笑了笑,真感谢这还是2017的课堂,因为我知道,在未来等待我们的,其实都是盈盈笑意。
指导教师:
孙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多次承担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培训工作,多次荣获北京市和海淀区教师说课评课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