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比喻不切实际的议论。那么,对于它的出处来源,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就一起来跟小编来一起仔细了解一下这个四字成语吧!

一、“纸上谈兵”的意思是什么呢?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近义:败絮其中 、华而不实 、画饼充饥
反义:脚踏实地 、兢兢业业 、埋头苦干
例句:这些想法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实施必有困难
二、成语故事的来源是什么?
赵奢、廉颇,都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秦国屡次攻伐赵国,都被这两位将军率领大军英勇击退。
有一次,秦军又来进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髙平县附近)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年纪虽老,打仗还是很有办法。他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不行的。赵王正因廉頗没有速战速胜而有些不满,听了谣言,忙派赵括去接替廉頗。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就读了不少兵书,确实也相当聪明,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就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上述的故事。当时赵王坚决要叫赵 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道:“赵括徒读父书,不知变合(白白地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那怎么行呢!”
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作大将。可是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到长平去,换回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 多万赵军尽被坑杀。
这位“徒读父书”、“纸上谈兵”的军事家,果然不出他。
三、西安秦学伊顿高三全日制课程推荐
西安秦学伊顿全日制学校针对高三的课程采用全日制封闭式管理模式,针对那些学习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想要系统学习提升成绩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从基础到深入的全方位的辅导,帮助他们逐步的建立更扎实的知识体系。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课程方案,根据学生的时间节点,课程长度以及目标去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应的制定课程,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辅导和支持。深度的学习管理体系,他们会通过课前测,课中讲解、检测、课后作业模块等相结合的方式,来清晰的帮学生梳理逻辑,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西安秦学伊顿高三全日制,咨询方式:400-029-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