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心理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青春期逆反心理加剧性诱因是是什么?家长在帮助孩子走出叛逆的时候,也需要好好的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下面就了解一下吧!
从家长的视角来看,对孩子青春期的逆反的普遍感受是“不听话”、“不让人省心”, “与家长对着干”,让家长觉得有一种被”反击”的”愤怒”和被“反驳”的无奈。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是有:
一是家长的言行不被认同。对青春期的逆反孩子,很多家长都有强烈的心理反差:过去十分乖巧的孩子,怎么就变得不听话了,有的时候还顶撞父母。相信“简直是要被那个孩子气疯”这类的感受不在少数。
二是家长的用心不被理解。有的家长说,为了孩子都把心操碎了,孩子却一点也不理解,怎么说都听不进去,孩子太不懂事了。有时家长明明说的是对的,孩子就是不接受,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而且还有一大堆“歪理”。
三是家长的安排不被配合。有时候,对家长费经心思为孩子学习成长 “设计的线路图”,孩子却有很大的抵触,并不“领情”。比如,在学习辅导上,家长费好大劲找个老师,孩子却死活不去。对这种情况,有的家长说,简直是“气得吐血”。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表现,但大多都离不开这个范畴。
青春期逆反心理加剧性诱因是什么
实事求是地看,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当属于正常现象,古今中外,皆已有之。
从小孩的角度看,他在成长,或许并不觉得有什么逆反,只不过是用自己的眼光分析判断事物而已。
一是他开始怀疑了。小时候大人说什么,他们听什么,现在他长大了,见到的知道的东西多了,信息量大了、心智也慢慢成熟了,渐渐有了自己的取向。对大人的话,他也有自己取舍标准的,不再一味言听计从。严重的,对家长还会滋生“鄙视感”,这是家长较为痛心的。
二是他开始独立了。孩子的青春期一直处在成长的渴望中,他更希望有自己合适状态的生活。这个阶段,他有一种强烈的“摆脱欲”。
相反,在很多家长行为中,对待孩子的方式并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家长有的行为还会加剧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是管的太宽。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仿佛“永远是孩子”,潜意识总是用对待“小孩子”的办法来对待“大孩子”。孩子的吃喝拉撒,学习锻炼什么都想管,相反引起了反感。实际上,很多时候,强化对孩子叛逆感受的触发点都是一些小事,甚至是吃什么、穿什么也要引起争议。
二是说得太多。或许每个家长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平时,不少家长在他的可视范围内,孩子的一举一动,他都要给出“评价”、“建议”,甚至“阻止”、“劝说”。父母没说够,孩子嫌唠叨,于是,顶撞就样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