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十分爱阅读,但每次作文却写不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写作和阅读是两码事,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应的脑区也不一样。所以孩子喜欢阅读,但却写不出作文来,还是没找到阅读的方法,阅读需要结合写作,才能凸显出阅读的效果来。
一、孩子阅读的东西多,接收的东西少。就像蓄水池进水一样,源头看起来水很大,真正流入水池的很少,大部分都在过程中损失掉了。孩子阅读也是,看起来读了一大堆书,还喜欢阅读,可真正进入他脑袋的东西少得可怜。这个时候,家长或老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接收更多东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阅读之后的主要内容,说说阅读之后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读得慢一点,让孩子在书中画出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情景或描述。这个前提是不影响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如果为此让孩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连书也不愿意读,那就得不赏失了。养成阅读习惯比养成写作习惯,要有意义的多。
二、引导孩子写作时,要逐渐进行,不能一次就要求孩子写出一大篇,还要写好,这是不可能的。在孩子阅读完一本书,或是和孩子讨论一个写作主题时,可以用手机把讨论的话录下来,再让孩子按照录音写下来,就是不错的作文。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写作文就像说话一样简单。同样的话,用嘴就是说话,用笔就是写作。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多引导孩子把说的话用笔记下来,这都是一些不错的片段训练。
三、孩子的经历不多,生活实践和见识少,也是写不出作文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写想象类作文,而不喜欢写叙事类作文的原因。想象可以没有边际,胡编乱造,几百字很容易完成。叙事的时候,如果没有经历和观察,那是编不出来的,即使勉强编出来,也不可能编好。要想孩子写好作文,首先得让孩子学会实实在在、真真实实地学写叙事。把生活和学习中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及感受到的真实地写出来。时间一长,孩子不可能写不出东西。如果我们让孩子写一个春天的画面,肯定都写得大同小异,什么百花盛开,什么绿草如茵。可到底这几个记词的画面是怎么样的呢?可能没有孩子说得清楚,因为他们都没有真正去观察过春天里的花和草,他们所写的来源都是书上抄来。如果我们把孩子带到公园里面去,让孩子一朵一朵地观察花,一棵一棵地观察草,他们自然会写出各自己不同的春天画面。
四、阅读是一种感观体验,就像看电视一样。写作是一种脑力劳动,需要思考和创造。而人是趋利避害的,是喜易厌难的。很多孩子可以看很多书,却不愿意动笔,原因是不愿意思考。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不愿意动笔的,家长或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写作,“一两身体力行,胜过一吨说教”,写的好与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开始写。愿意动笔却不知道写什么的,可以让孩子就写作的事情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际体验。
五、大部分孩子写不出作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的少。情况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多的人不都会写,阅读少的人不会写。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堂,利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读真正的课外书,就像现在统一的部编语文教材上面的分享的那些书,只要孩子们都读完就很不错了。至于那些作文训练和范文,那不是真正的课外书,那只是让孩子学会模仿和抄写的书,不能真正让孩子写好作文。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对增强写作能力至关重要。现实中,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看书,那是我们看书的环境不好,看书的时间太小。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等有时间的时候,也不想真正地看书,因为周围的环境就没有看书的人和没有看书的地方。我们大人都不看书,甚至好多老师都不喜欢看书,怎么可能让孩子喜欢看书呢?要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除了创造“有书”的环境,大人不要过多干预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喜欢看电视的人,在看什么电视上总是要听别人的,看过之后还要说主要内容,还要写感受,我相信,喜欢看电视的人也会越来越少,甚至都不喜欢看电视了。
六、作文是要有感而发,有事而写。如果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不敢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心里话,就只能胡编乱造。胡编乱造多了,也就没什么可写的,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造的一样,就导致更没有什么可写的。如此一来,大家都只能写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写一些无用的套话,写一些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
七、每个孩子不一样,喜欢阅读的,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阅读者和学习者,但不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写作者。要求每个孩子都会写作,还要写得不错,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几亿人都会写作,都喜欢写作,那也是一个可怕的社会。但是,如果几亿人都会阅读,都喜欢阅读,那可能是一个有创造活力的社会,更是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