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确实对于孩子可能会造成无法想象的不良结果!!!较近,“留美北大生万字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就引起舆论关注。大多数媒体沿着这名北大生对父母的控诉分析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诸如肆意操控、 过度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出问题,没有树立足够的信心。
这样的分析,当然没有问题,而且很“讨巧”——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在笔者看来,这进入了概念化评价套路。从大概念说,孩子拉黑父母6年,作为父母,家庭教育是失败的——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到这种地步,但如果仅从大概念上分析,是很难针对这个家庭遇到的真正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给其他家庭以借鉴的。因为家庭教育是十分个性化的教育,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应该尽量做个性化解读,这和学校教育不同,学校教育虽然也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但更多是共性要求。透过“控诉信”,其家庭教育的真问题其实是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价值观教育。
从这名学生所写的控诉信看,他对父母的控诉是充满矛盾的,总体而言,他认为父母对自己“过度关爱”,可他又指责父母“缺乏亲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比如,他在信中写道,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需要学会跟人相处”。如果从家庭教育角度看,抛开信中写的打骂情节,其父母的说法并没有错,是鼓励其独立面对问题,不要指望依靠父母获得优待。可为何在他这里却变为了父母不尊重和支持自己呢?
在笔者看来,其父母没有及时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这应该是一方面问题,但要指责其父母过度关爱,包办孩子的一切,却不妥当(至少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到其父母和那些完全包办孩子一切的父母是不同的,还在考虑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否则他也不会抱怨父母对自己的支持不够了)。有舆论一方面批评其父母过度关爱,一方面又说其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情感呵护,这其实是有些矛盾的。舆论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父母在物质上、生活给予多(包办代替),但在情感支持上关注少。但以父母不支持他调座位,就说没有情感支持,这说不通。
控诉信给我的感觉是,不是他父母与他的情感交流有多严重问题,而是这名学生的价值观念有较大的偏差,简单来说,他更关注自己获得父母无限的支持,希望父母帮自己摆平问题,解除尴尬,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时,就认为父母并不爱自己。他自己也陷入父母是关爱自己,还是不爱自己的困惑之中。而且到现在,把问题的责任都推给父母。
类似的学生,在现实中不在个别,他们有这样的价值观念,有的来自于家庭(父母在家庭中显示自己的地位,让孩子认为父母可以摆平问题),还有的来自社会环境,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优待,父母不能让自己有委屈。我国有的官二代、富二代,飞扬跋扈,惹出事端,然后由父母摆平,就出于这类问题。——父母无条件满足。
这名学生考进了北大,但不意味着他的价值观没有偏差,由于他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阴影下,他一直对父母没有在自己“为难” 时支持自己“保护自己”,感到愤怒,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说,“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症状”,以至于后来就不再和父母联系,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的“支持”,以至于父母和他谈话,也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所以,其家庭教育的问题,不是父母过度关爱,也非父母不支持、不尊重他,而是忽视了对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价值观,一方面父母要有具体行动,比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处理(他父母做了一部分,有一部分没有做,比如他上小学还不会剥鸡蛋);另一方面,则有需要给孩子讲道理,他父母的有的举动是希望其自立,可是,只让他自己去面对,却没有告诉他道理,结果是他并不理解父母为何这样做,并觉得父母的行为伤害了自己。当然,由于父母自认为自己没做错,也就不理解孩子为何会有这种反应。近年来,各地都曝出父母指责孩子用手机、收走孩子手机,孩子跳楼的极端事件,看上去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可为何孩子有这么激励的反应,原因就在于平时教育的缺乏。父母和孩子都以简单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沟通、讲道理。沟通、讲道理的过程,既有情感交流,更有做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需要讲道理的,父母要利用各种场合、机会给孩子讲成长的道理。有很多人生成长的道理,孩子不是天生就会,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亲情的需要,更是利用陪伴、交流,借身边的事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培养孩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这个家庭的问题,也给其他家庭教育启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重视价值观教育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