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能很多的学生都考虑过这个问题,这里简单的分享几点,供大家参考!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论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相当封闭和保守,教育问题较为典型,严重制约学生的素养提升和生命发展,大多学生可谓受害者。问题的,在于语文学科长期处于草创阶段,没有形成现代化的课程。大家可以看一下当前的教材,完全不具备教科书的功能,根本并不如一本杂志有用。教法方面,大多数教师束手束脚,或者邯郸学步,缺乏自编讲义的意识和动力,“教”一些无用的或者根本不用教的东西。其实,汉语作为母语,现行很多所谓知识是不用教的,阅读就是学习。
那么,语文课程应该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汉语文化基础部分,应该进行专题化整理和教学,如基于“三百千千”的诵读识字、绚烂多彩的成语专题,中间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来组织和激发。这应该算做语文教学的传统部分。而思维工具的锤炼课程,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线。需要强调的是,不同于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语文学科的思维工具锤炼,应该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质,比如象征、夸张、排比……概括地说,是通过我们的母语建立起这个世界的有机联系。这种建立是有水平高低、气质优劣和境界大小之分的。
不要忘了,语文学科形成的历史动因,是为新文化建设的提供基本工具。而新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鲁迅先生说的“新人”。“新人”就是新时代具备新文化的人,其特征是“首先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新文化,新人,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应该肩负起这样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