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24-48万+招聘北大清华“养猪”?是“炒作”还是传统就业观的转变?
教育新闻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12-09 11:14:58

    近日,一则集约化生猪养殖企业在校园招聘时,首年年薪24-48万+招聘北大清华高材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讨论,这么高的年薪靠谱吗?学校生养猪靠谱吗?对于这家公司的做法,有人认为是“炒作”,而“炒作观”存在而背后,或是对现代养猪行业的不了解以及受限于传统就业观。

年薪24-48万+招聘北大清华“养猪”?是“炒作”还是传统就业观的转变?

  教育学者熊丙奇:

  在我看来,这家企业的招聘,按学历论价,确实有炒作色彩,而且,也涉嫌学历歧视,但对于学校毕业生去“养猪”,真不值得再大惊小怪。我国社会一再关注这类新闻,表明社会在变,行业在变,教育观和人才观却一直未变。

  较近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退休,他于2006说过的“学校生养猪,媒体不必哗然”再次被翻出来。当时,这句话曾引起轩然大波,媒体纷纷质疑,这是教育部在推卸大学的责任,怎么能让学校学生去养猪呢?既然毕业后还是去养猪,何必读大学?

  也许王旭明先生当时很委屈,可是,看看十多年后舆论还在纠结学校毕业生去养猪值得不值得,就会发现,他十年前说的话“太同步”了。现在还没消化掉。在过去10年中,北大才子养猪,身价100亿这样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可社会对学校毕业生去“养猪”,还是有认知障碍。

  这是对学校毕业生的价值与行业的变化的双重不了解所致。首先,我国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有固定的成才模式,如果偏离这一模式,就会觉得是教育浪费、人才浪费。可是,不管是学校还是非学校毕业生就业,现在基本都属于市场选择,只要毕业生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工作有价值,就不存在所谓的浪费问题。包括不对口,也不是什么浪费,因为这只是从知识角度,没有从受教育者的能力与经验角度。不对口,但发挥自己所长的就业,怎么能说成是浪费呢?

  其次,随着社会和时代、科技进步,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变化,包括养猪,早已经不是传统的农家作坊式养猪,而是建立现代科技养猪企业。人才进入这一领域,将有助于科学养猪。比如,据媒体报道,2009年,大学30位毕业生创业投身生态养猪,他们饲养的“高端猪”刚刚出栏,就引来一批追求生活品质市民的追捧,除养猪外,这个80%都是硕士生组成的团队还指导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农产品,还打算创办一个有机食品餐厅。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良性循环,是大学人才培养促进整个社会每个行业都升级换代。这就需要转变就业观和传统的行业观念。目前,社会舆论对传统行业有很多误解,还有一个原因是,“关起门来想象”,对于大中学生,没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能想到的行业、职业,都是自己身边能看到是所谓“高大上”职业,比如企业高管、公务员、记者、律师、教师、医生等,而对其他行业、职业都缺乏了解。而且,有学校组织学生去进行职业体验,也都局限在传统意识中的“光鲜”职业,而对其他职业不感兴趣。这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还是很窄。

年薪24-48万+招聘北大清华“养猪”?是“炒作”还是传统就业观的转变?

  对于这家养猪企业以高薪招聘学校毕业生,有舆论认为是炒作。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养猪企业给高薪就是炒作呢?为何不从中看到这一行业新的价值呢?当然,我们也希望企业不要拿学校毕业生来炒作,而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人才标准,招聘合适的人才,否则,如果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后,没有事业发展空间,那会是对企业和大学毕业生的双重损害,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

  另外,如果有整体就业观的转变,在中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全新是职业价值观教育,那么,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时,也会更趋理性,不是一味只看学校之名,盲目追求所谓学校,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比如,那些大学毕业后不准备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术人才者,就可以选择职业教育,包括应用型硕士或博士教育。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哪些方法会有效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下一篇:《一抹月亮》第十五届叶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初赛二等奖作品分享!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